“醫(yī)生坐在診室等病人,和下去看病人的感受是不一樣的!毙旖ㄆ接|景生情地說,因為年齡、經濟或其他社會問題,很多農村老人最難的就是看病就醫(yī)。 隨著醫(yī)共體建設的推進,縣城專家經常性下沉到村到戶,最受益的是農村的老百姓。
浙醫(yī)二院長興院區(qū)泌尿外科主任,同時也是下派到小浦分院的院長劉紅輝表示,如今,慢性病防治的“堤壩”越筑越靠前,而開設“家庭病床”,則是針對一些特殊群體進行健康扶貧所作的嘗試。 劉紅輝覺得這樣做非常有意義。“從醫(yī)生角度講,有成就感,真真實實為老百姓做事了。對于病人來說,在接受規(guī)范治療之余,更重要的是給他們帶去了生活的勇氣和希望!”
類似馮奶奶這樣的“家庭病房”,目前在小浦還有一個。62歲的老鄭是高地村的一位村民。四年前一場車禍讓他變成了植物狀態(tài),氣管切開,只能通過鼻飼來汲取營養(yǎng),余生也只能在床上度過。今年9月26日,小浦第一張“家庭病床”落在了老鄭家。

劉紅輝為老鄭查體
所謂“家庭病床”,主要是針對一些行動不便乃至臥床的特殊困難患者,且適宜在家庭環(huán)境下進行醫(yī)療或康復的,通過醫(yī)護人員上門服務,最大程度地給予方便以及減輕負擔。 平時,“家庭病床”由當地的家庭簽約醫(yī)生負責。每個月,縣城醫(yī)院的專家上門查房一次,給出最新的治療方案。 “下一步,我們會對整個小浦鎮(zhèn)的臥床患者進行摸底、排查,按需設置更多的家庭病床!眲⒓t輝如是說。